澳洲新闻
 澳洲旅游
 酒店预订
 特价门票
 澳洲生活
 澳洲移民
 澳洲论坛
 澳洲同城

志愿军女战俘的遗物——澳洲之旅震惊发现

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位于堪培拉的格里芬湖之北,堪称全球军事博物馆之最。置身其中,超级震撼。展品中有大量的实物,包括参加过历次战役的重型装备、战地日记、军用物资以及敌对双方参战官兵的私人物品。有的锈迹斑斑,有的弹痕累累,有的保存完好,有的残缺不全。还有的是原样退役,如巨型的乔治轰炸机以及从军舰上拆下来的炮塔;也有由残骸组装而成,如悉尼港被击沉的两艘日军潜艇。

纪念馆的陈列物,以及通过声光技术模拟的战场实景、大量的图片和影视资料,真实再现了这个国家所参与的历次战争。包括两次世界大战、朝鲜战争、越南战争、海湾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。除此而外还有联合国的历次维和行动。澳大利亚的政府认为,所有的参战者都应该受到一视同仁的尊重和纪念。每一个为国捐躯者的姓名,都镌刻在荣誉墙上。在一百多年的建国历史中,共有十万零两千名为国捐躯的烈士。这些刻在墙上的名字密密麻麻,按年代排序,没有头衔,也没有职务,更没有授勋或荣誉称号,表明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同样重要,每个人对国家的贡献都同样伟大,值得铭记。

因为有亲友在澳洲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,因此我们在堪培拉小住。在此期间,本人至少已两次参观了这个战争纪念馆。第一天陪孩子和家人,浮光掠影;第二天单独前往,为的是避免干扰和掣肘,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重点。每天都流连忘返,久久不愿离去。因为感触太多,随时都可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灵感,不知道在回程前,是否还会再三再四?

除二战以外,朝鲜战争是本人关注的重点,也是我在展馆驻足时间最长的地方。澳大利亚在介入国际事务方面,表现活跃,特别积极,俨然是很负责任的大国,这似乎成其一贯传统。每次执行联合国决议,都毫不含糊。朝鲜战争爆发,也同样派军出兵,在20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中,虽不算多,但也不算少。总共出兵两个营,外加空军一个战斗中队和一个运输中队。单凭这点兵力,似乎不值一提,但是持续三年的战损,却有超过一千多名官兵的伤亡。这个数字,也几乎成了这个国家的不可承受之痛。记得前几天,在昆士兰的大堡礁旅游中,倘徉在凯恩斯的海滨码头,公园里的市政设施也发现有类似的纪念碑,铭刻着朝鲜战争中阵亡的那些士兵。每一个人的生命,都无比重要。相比之下,那些动辄高喊不惜一切代价的国家,动辄要求国民付出血肉乃至生命的政府,显得多么冷血无情。

之所以对这段历史特别关注,原因众所周知。那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,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。如果不是断章取义,美国的五星上将对这场战争的评价,恰好可以换位入座: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,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。一步错,步步错,如同陆少游与唐婉美眉的错错错……澳大利亚,这个拥有大量的华人移民,已成某些官员的情妇和私生子们藏身匿迹并逍遥快活的首选之地,曾经在烽火连天的东亚半岛和我们最可爱的人兵戎相见,你死我活,不共戴天!

在澳大利亚的战争纪念馆,朝鲜战争并未占有特别突出的位置,甚至不如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。但是老夫却在仅有的几个橱窗中,发现了震撼心灵的实物展示(见图)。尤其是一个志愿军女战俘留下的遗物,请看文字介绍——

A female Chinese soldier’s personal effect

In 1953, a 2RAR patrol attacked 30 Chinese soldiers in a gully, they came across a mortally wounded Chinese soldier who explain in English she had been educated in Canada. She gave Private Donald Wilson a vallet containing the items seen here, including a small puzzle, a small perfume bottle, a cigarette packet, and the diary of another soldier, Chungshan Zhang, which contained details of a patrol along the front.

一个中国女兵的私人物品

1953年,(澳军,以下括号部分均为作者添加)巡逻车在山沟袭击了一股30人的中国军队,发现了一名受重伤的女兵,(志愿军的男兵呢?被当场全歼或许是最好的结局,否则中国的爷们情何以堪?)她用英语说自己曾在加拿大上学。她把一个钱包交给了二等兵唐纳德威尔森,这里陈列的就是钱包内的所有物品,包括一个小拼图、一个小香水瓶、一只烟盒,还有一个日记本属于另外一个士兵,名叫张春山(音译),其中记录了在前线巡逻的详情(这个展开的日记本另外一面,满页抄录了当年流行的一首歌词:歌唱二郎山)…… ……

志愿军女兵,而且是被俘虏的志愿军女兵,给原本就十分神秘的群体,平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。根据1953年公开的统计记录,在归国的志愿军战俘中,仅有一名女性,是来自于四川的杨玉华。虽然只有一人,却被众多媒体大做文章,甚至凭空捏造,虚构诸多富有想象力的情节,暗示其屡遭性侵,被强奸和轮奸。其本人和当时战俘营中依然健在的战友,曾无比愤怒痛斥谣言。事实上,杨玉华在第五次战役后期被俘,是180师的护士,年仅16岁,因留短发被误以为是男兵,和其他志愿军战俘关在一起。因为来了例假,才发现是女兵,这已经是被俘数月之后的事。如果真有性侵性虐之类的事情发生的话,估计还轮不到美军或者联合国军的大兵。

迄今为止的公开资料显示,志愿军归俘中的女兵也仅有一人。那么澳洲的战争纪念馆所展示的实物和资料,从被俘的时间和简短的文字介绍来看,显然并非是同一个美眉。除了寥寥数语,竟然连姓名都没有留下,这也是老夫在文字中使用遗物一词的原因。大致判断有如下几种可能——

第一,女兵当时已经身负重伤,只是被俘的时候意识清醒,最后不治身亡;

第二,女兵即便被抢救过来,以正常年龄判断,目前在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;

第三,成为战俘的志愿军女兵,归国者仅有一人,有没有可能这个能讲英语的女兵,做了其他的选择?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,以澳洲人的严谨求实,不可能在陈列展示中无名无姓;

第四,女兵能够在清醒的状态下,用英语向敌方士兵交付私人物品,类似最后的遗嘱和遗愿,亦是其弥留之际凄凉无助的信赖……

史料记载,被官方正式确认身份的那个唯一的女俘杨玉华,也是因为伤病而脱身无望,被志愿军战友在突围的时候弃置阵地。而这个没有留下姓名的重伤女兵,也只能向敌方士兵托付心愿。写下这段文字,老夫不尽悲从中来,泪流满面……然而,这并不是最大的震撼,橱窗里所展示出的那些实物,虽然不会说话,却让草木动容,铁石惊心,天地掩泪沾襟……

在加拿大受过教育,随身携带香水的女孩,甚至还喜欢抽烟玩拼图,这是多么小资和浪漫的情调。在生死无常血肉横飞的战场,有这样一位红颜美眉和男兵们穿行于枪林弹雨,如此反差强烈的视觉冲击,触目惊心。联系到前面提过的那个16岁就做了战俘的女兵,这样的年龄可以展开多少联想,引发出多少天问?带着香水上战场的女生,和还没有来过例假的女俘,这这这他娘的只能让老子满目荒芜,满腔悲怆,竟至无话可说,无娘可骂……

那个日记本的主人,应该是一个男性志愿军战士。喜欢抄录歌词的年龄,拥有无数美好的梦想。无论生死,亦可欣慰。毕竟自己的日记本,被红颜美眉随身珍藏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二郎山的川藏线,也埋葬过同样的青春,牵动无数飘渺的思绪,虽然付出惨重代价,却毕竟造福国家,渡人无数。然而,长眠于东南亚半岛的异域亡灵,至今还有无法统计的遗骸,不但无名无姓,甚至早被遗忘,连祖国都不曾主动去收尸,任其成为无定河边的白骨。

格里芬湖的水面,倒映蓝天白云,米字星的旗帜高高飘扬。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,如同整个澳洲随处可见的城市和乡村一样,宛如仙境,犹在天堂。田园牧歌般的生活,令人向往。梦里不知身是客,总把他乡作故乡。很难设想这样一个资源贫瘠,人口稀少的袋鼠之国,仅靠农业和畜牧业支撑,竟然在短短的时间内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,笑傲全球。更加令人啧啧称奇的是,这个国家几乎参与了世界上所有的战争,却从未遭遇过伤筋动骨的败绩,几乎总在历史的关键时刻,做出最正确的选择。

当地的朋友Garry是卡车司机,几年前携女友Brenda到访中国。本人几乎全程陪同,游历了珠三角以及云南的丽江和大理等地,他说战争纪念馆非常值得去。关于澳大利亚参加的所有战争,却并没有表现出特色国度的骄傲和自豪。我们在一起包饺子的时候,他说这些战争,都没有真正的赢家。这样的胸襟和见识,迥异于标榜自己总是最大赢家的政府和国民。

连续两天,在澳大利亚的战争纪念馆流连徘徊,意犹未尽。那个成为战俘的志愿军女兵,几乎被历史遗忘。如果其在天有灵,是否能够感知到,几十年后的今天,有一个来自祖国的同胞,虽然素不相识,却凝视着她的遗物屡屡陷入长时间深思,久久徘徊而不忍离去……

归期将至,澳洲之旅也快结束了,妻女正在忙于购物。听说战争纪念馆每天下午的闭馆仪式,庄严肃穆,同样极具特色。老夫不想留下任何遗憾,或将再次亲临其境。

本文二维码:
 
 
确认回复